我国对诉讼时效有什么规定? 在我国,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用于证明某种请求权成立的截止日期。 在法律上,时效分为两个阶段:中断和延长。 中断是指在时效期间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内部原因,使得请求权消灭或者无法再产生效力的期间。 延长是指在时效期间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内部原因,使得请求权重新产生效力的期间。 我国对时效的规定如下: ...
我国对诉讼时效有什么规定?
在我国,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用于证明某种请求权成立的截止日期。
在法律上,时效分为两个阶段:中断和延长。
中断是指在时效期间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内部原因,使得请求权消灭或者无法再产生效力的期间。
延长是指在时效期间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内部原因,使得请求权重新产生效力的期间。
也就是说,任何普通民事请求权的时效期间为2年,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比如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保护期间为1年。
诉讼请求权的时效为3年,但是人民法院经过受理后对当事人没有管辖权或者当事人一方人数不足的,不受3年时效的限制。
仲裁请求权的时效为1年,但是仲裁协议的有效期限不受1年的限制。
对财产权益的请求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继承权等,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时效的长短。
其他法律规定对时效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国法律规定时效期间为2年,但是如果当事人在时效期间内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处理案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对当事人没有管辖权或者当事人一方人数不足的,不受时效的限制。
也就是说,如果案件被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受理后,当事人一方人数不足,那么时效就会中断,案件就会进入执行程序,直到人数满足要求,时效才会重新计算。
此外,我国法律规定,当事人一方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受理,并依法处理。
如果当事人在时效期间内没有提出诉讼或者申请仲裁,或者超过时效后重新提出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将不予受理,并告知当事人向其他途径解决争议。
因此,了解我国对时效的规定对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非常重要。
注册律师
法律服务时间
开通城市分站
我要找律师
一对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