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事案件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 2. 民事案件诉讼时效的作用 3. 民事案件诉讼时效的案例分析 民事案件诉讼时效是什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事案件诉讼时效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 在民事案件中,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在一定时间内,当...
民事案件诉讼时效是什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事案件诉讼时效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
在民事案件中,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在一定时间内,当事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时间限制。
民事案件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为法律规定的当事人起诉之日起的3年,但是经过辩论后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或者作出让步的,可以不受3年时效的限制。
那么,民事案件诉讼时效是什么?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的规定,民事案件诉讼时效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根据《民法通则》第140条的规定,当事人达成的以登记为准的仲裁协议,仲裁机构应当履行,但是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条款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根据《民法通则》第145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内行使请求权,超过时效的,当事人不再享有请求权。
根据《民法典》第185条第1款的规定,民事案件诉讼时效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民事案件诉讼时效的作用在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当事人在权利上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从而导致权利的丧失。
如果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请求权,则将丧失胜诉权,甚至可能导致丧失答辩权、质证权等法律权利。
在上面的法律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事案件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为法律规定的当事人起诉之日起的3年,但是经过辩论后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或者作出让步的,可以不受3年时效的限制。
例如,假设甲和乙因琐事发生纠纷,甲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经过辩论后,甲和乙达成和解协议,双方同意在一年内解决争议。
如果甲在和解后的一年内再次向法院提起诉讼,则法院将不会支持甲的请求,因为甲已经超过了3年的时效限制。
因此,在民事案件中,时效的法律规定非常重要,当事人应当密切关注时效的规定,避免在权利上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从而保障自身的权益。
注册律师
法律服务时间
开通城市分站
我要找律师
一对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