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事诉讼诉讼时效怎么算 2. 民事诉讼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 3. 民事诉讼诉讼时效的限制 4. 虽然民事诉讼诉讼时效为三年,但有两个例外情况: 5. 民事诉讼诉讼时效的案例分析 民事诉讼诉讼时效怎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民事诉讼已成为法庭上最常见的案件之一。
然而,民事诉讼诉讼时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决定了民事诉讼程序的时效性,如果在时效期间内没有向法院提起诉讼,则诉讼程序将自动终止。
本文将介绍民事诉讼诉讼时效的计算方式。
民事诉讼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为法律规定的起诉日期,起诉日期的计算方法为: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其中,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侵害的含义包括:当事人知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实、当事人知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当事人知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间等。
也就是说,当事人可以随时请求法院保护其民事权益,但是如果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内没有提起诉讼,则诉讼程序将自动终止。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当事人在权益受到侵害后不及时提起诉讼,导致诉讼程序过期的情况。
下面以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来说明这种情况。
案例:某公司因产品质量问题向某法院提起诉讼,起诉日期为2016年12月10日。
在诉讼期间,该公司发现其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出现了问题,于是向当地质检部门进行了投诉,但质检部门并没有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处罚,而是建议该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
因此,该公司于2017年3月10日向法院提起诉讼,但诉讼程序已于2018年1月1日过期。
分析: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的规定,当事人请求保护民事权益的,不受时效限制。
因此,该公司可以随时请求法院保护其民事权益,但是如果没有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内提起诉讼,则诉讼程序将自动终止。
结论:民事诉讼诉讼时效的计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当事人在权益受到侵害后不及时提起诉讼,则可能会丧失诉讼权利。
因此,当事人应当密切关注自己的权益,并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注册律师
法律服务时间
开通城市分站
我要找律师
一对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