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民法中诉讼时效的规定 2. 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 3. 结论 民法中诉讼时效是怎么规定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需要使用法律手段来保护权益的情况。 其中,民法中的诉讼时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定。 本文将介绍民法中诉...
民法中诉讼时效是怎么规定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需要使用法律手段来保护权益的情况。
其中,民法中的诉讼时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定。
本文将介绍民法中诉讼时效的规定。
什么是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向对方提出请求,并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回复或者拒绝回复,导致请求权消灭的期限。
也就是说,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内,如果向对方提出请求,对方没有回复或者拒绝回复,那么请求权就会消灭。
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的规定,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为3年。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一点非常重要。
例如,根据《民法通则》第126条的规定,为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对当事人请求支付抚恤金、救济金等社会公益债务的,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个规定意味着,如果当事人请求支付抚恤金、救济金等社会公益债务,那么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内,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权利消灭。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人因意外失去工作能力,在失去工作能力后20年内,他向对方提出了请求,但是对方没有回复或者拒绝回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20年后他再次向对方提出请求,那么请求权就会消灭。
需要注意,如果当事人在丧失请求权之后20年内再次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可能会认为已经超过了时效,并且不会受理案件。
在民法中,诉讼时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定。
如果错过了时效,那么请求权就会消灭,对当事人来说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因此,在发生需要使用法律手段来保护权益的情况时,一定要掌握好时效,及时提出请求。
注册律师
法律服务时间
开通城市分站
我要找律师
一对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