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撤诉后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2. 撤诉后诉讼时效的计算原则 3. 案例分析 4. 结论 撤诉后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撤诉在诉讼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撤诉不仅可以使当事人避免承担不必要的诉...
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撤诉在诉讼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撤诉不仅可以使当事人避免承担不必要的诉讼成本,还可以为法院节省时间和精力。
但是,撤诉后诉讼时效的计算问题却鲜有人关注。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撤诉后诉讼时效的计算原则是“原告用事”,即原告在撤诉后3年内再次起诉的,法院应当受理并支持诉讼请求。
具体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5条的规定,下列民事权益的诉讼时效为3年:(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器遗忘或者损坏的;
(五)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
其中,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是指因个人原因造成的身体伤害,包括伤害他人的身体、致人残疾或者死亡等。
根据上述规定,如果患者在撤诉后3年内再次起诉,法院应当受理并支持诉讼请求。
如果在此期间,患者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则可以向法院起诉,但是法院可能不会受理。
因此,撤诉后诉讼时效的计算,不仅要考虑原告是否超过了起诉的时效,还要考虑是否有不可抗力的因素。
假设某患者在起诉某公司之前,因该公司的某种行为,身体受到伤害,并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
经过审理,法院作出了判决,患者要求该公司赔偿损失10万元。
判决生效后,患者因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履行判决,向法院申请撤诉。
法院经审查后,认为患者已经超过了3年的起诉时效,因此决定不予立案。
但是,在患者撤诉后3年内,该公司因自己的行为再次导致患者身体受到伤害,此时患者可以向法院起诉,法院可能会受理。
如果法院认为这种不可抗力因素对时效的保护作用,可以延长时效期间,具体延长的期限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撤诉在司法实践中越来越重要,但是撤诉后诉讼时效的计算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计算时效期间时,不仅要考虑原告是否超过了起诉的时效,还要考虑是否有不可抗力的因素。
如果这些因素存在,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延长时效期间。
因此,对于撤诉后诉讼时效的计算问题,应当引起法官的重视,并在司法实践中加以规范。
注册律师
法律服务时间
开通城市分站
我要找律师
一对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