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诉讼时效是保护借款人权益的重要法律概念。 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的规定,借款的诉讼时效为3年,从借款人向出借人发出书面借款之日起计算。 但是,如果借款人在借款后的合理时间内未向出借人还款,出借人有权行使追讨权,借款人的诉讼时效则从出借人主张权利之日起重新计算。 那么,借款的诉讼时效应该如何计算呢? 一般来说,借款的诉讼时效可以分为两...
借贷诉讼时效是保护借款人权益的重要法律概念。
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的规定,借款的诉讼时效为3年,从借款人向出借人发出书面借款之日起计算。
但是,如果借款人在借款后的合理时间内未向出借人还款,出借人有权行使追讨权,借款人的诉讼时效则从出借人主张权利之日起重新计算。
那么,借款的诉讼时效应该如何计算呢?
一般来说,借款的诉讼时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出书面借款之日起3年内,第二个阶段是从出借人收到书面借款之日起3年内。
如果在第一个阶段或第二个阶段内,借款人未向出借人还款,出借人可以随时要求借款人还款,并且借款人的时效重新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借款人在借款后的合理时间内未向出借人还款,即使出借人已经催讨多次,借款人的时效也可以重新计算。
因此,借款人在借款时应当注意保留相关的证据,例如书面借款协议、催讨记录等,以便在需要时证明自己的还款意愿和能力。
在借贷关系中,有时会出现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的借款关系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
例如,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存在口头借款关系,或者借款人向出借人提供了虚假的借款证据。
在这种情况下,借款人的借款时效可能会因为虚假证据而被中断,导致借款人丧失追回借款的权利。
因此,在借贷关系中,借款人和出借人应当遵守法律规定,按时还款,并注意保留相关证据,以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注册律师
法律服务时间
开通城市分站
我要找律师
一对一咨询